真心带人回血的导师

若是你到畲乡来_茶叶_顺平_景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真心带人回血的导师 > 新闻动态 > 若是你到畲乡来_茶叶_顺平_景宁


若是你到畲乡来_茶叶_顺平_景宁

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6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村民在采摘惠明茶春茶。

□陈宁 徐丽雅

畲族“三月三”已经过去快一个月,小城景宁挥别热热闹闹的人群,当盛大的节日合上幕布,街头巷尾,浓厚的畲族元素并未“退场”——

鹤溪河畔,人们依然谈论着火爆的短视频、漂亮的“三公主”、壮观的祈福仪式;道路两旁,彩带图案的彩旗迎风飘扬;历史悠久的畲族村寨,隐约还能听见悠扬的山歌,身着传统服饰的本土歌者,手捧惠明茶,喜迎山外来客。

对更多的当地人而言,畲乡记忆,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二三习俗,是几代人传颂的古老故事,更是无论离家多远也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。

生在景宁,长在景宁,虽然不姓“雷、蓝、钟、盘”,故乡于我,是一些温暖的片段。再访那片熟悉的山山水水,再听那寻常百姓的讲述,远去的记忆又“串珠成链”,勾连出一幕幕畲乡往事。

一杯清茶

展开剩余85%

惠明茶,是足以代表景宁的符号。顶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光环,所有的赞誉,都实至名归。

可因为一件稀松平常的往事,家乡的茶,在我的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分量。儿时的暑假,随父母回老家探望外婆,走在乡村小道。隐约记得,会有人家热情相迎:“进来吃碗茶再走吧!”

父母带着我和哥哥落座,炎炎夏日,一碗绿茶清香四溢,沁人心脾。我很好奇,这是家里的亲戚吗?父母摇摇头,笑着说:畲家人就是这么热情嘞。

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雷顺平听,他笑着回赠了我另一件往事。1915年,景宁惠明茶拿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,当年参展的茶叶正是出自雷顺平的老姑婆雷成女之手。

雷家几代人口口相传一个故事:大约百年前,家住惠明寺村的雷成女每天上山砍柴、辛勤劳作。上山下山的路上,她经过一所学校,看那里的先生学生们喝白开水解渴,便回家捎上一些自家采制的茶叶,赠予他们品尝。

这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故事,雷家人传了一代又一代。虽已无从考证,但老姑婆的勤劳慷慨,就像一条纽带,延续着雷家代代做茶的热情。

当我的儿时记忆和雷顺平口中的故事交织,我们大悟,在畲乡,一杯香气扑鼻的茶,浓缩千百年来的待客之道和热情质朴的品格。

惠明茶,不负这样的盛赞。

景宁县周湖村,目之所及尽显苍翠。正值茶叶采摘的季节,对面的山坳里,能隐约望见辛勤劳作的茶人。立春过后,漫山遍野的茶叶开始吐芽,茶人们追赶一年一度的春光,天蒙蒙亮,便戴上斗笠、挎着竹篓,奔赴一场茶的盛会。勤劳的农人,“镶嵌”在绵绵的茶山中,娴熟的掐下最鲜嫩的一芽一叶,想象着炒茶时的火热场面,或是客人们品茶时的满足,喜悦的气息,在春日的茶山渐渐升腾。

一年只产一季的惠明茶,炒制工艺颇为复杂。雷家做茶多年,始终放不下匠人的“执念”。采茶、摊青、杀青、摊凉、揉捻、炒青,每个步骤里,茶叶在不断失水又回潮,雷顺平只要用手轻轻一捏,便能知道茶叶的水分是多了还是少了,他的工作室里,无论机制制茶还是手工炒茶,成品茶的水分,要严格控制在5%。就像几代人沿用至今的“雷成女茶叶”品牌,对制茶的讲究,是呼应祖祖辈辈的辛勤劳作。

说话间,雷顺平拿过一个透明的杯子,成品的茶叶虽已蜷缩变形,但却依然翠绿,可当热水与杯中的新茶相遇,几番旋转之间,茶叶又渐渐舒展,好似一片刚刚吐露的新芽。

不一会儿,茶香满屋,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个无忧无虑的暑假。而雷顺平的脑中,是不是又想象着那遥远的光景:在老姑婆灵巧的双手中,鲜嫩的芽尖变成醇香的茶叶,待茶叶成品,她又挑出品相最好的茶,悉心包裹后,慷慨地赠予那些山外来客……

一支山歌

十多年前,景宁的一台戏《千年山哈》,一举夺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。

那一年,我回乡采访这台戏台前幕后的故事,仍记得,女主角“波妮崽”出嫁的场景,畲族女孩盛装打扮,人群中,她三步一回头,恋恋不舍地走出大山,戏至尾声,响起少女天籁般的歌声——

蓝天之上有片五彩的云儿

五彩云中有只五彩的鸟儿

五彩鸟儿落到五彩的山上

五彩大山就是山哈千年的家园

夺金归来,《千年山哈》在省人民大会堂上演时,台下观众多听不懂畲语,却无不被这动情的歌声深深打动。

当我再与畲族三月三传承人、剧中演员蓝仙兰相遇时,我们不约而同再次回味起那朴实无华的曲调。生在畲寨东弄,蓝仙兰的人生,是与畲歌难舍难分的——

儿时的大山里,农人辛勤劳作,面朝绵绵青山,背靠蓝天白云,兴许是有感而发,他们放下农具,以虫鸣鸟叫为伴奏、层层梯田为装点,对着山谷,即兴唱起山歌。山与山之间,清亮的歌声荡漾开来,不一会儿,山的那头,似又有歌声传来……就这样,你一句,他一句,天性内敛的农人,在大自然造就的“舞台”上,尽情抒怀。

在蓝仙兰的记忆里,母亲便是一位能将山歌信手拈来的勤劳女性。小小东弄村,母亲是远近闻名的“赤娘”(畲族婚嫁中,代表新娘方对歌的女歌手),没有上过学、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她,却能凭着一把好嗓子,即兴填词,唱上一天一夜的山歌。跟在一旁的蓝仙兰,见识过山歌绕缭的闹猛劲,“赤娘”与“赤郎”你方唱罢我登场,唱出向长辈敬酒的深情,唱出向客人们递茶的热烈,唱出年轻男女的相识相知……

多年过去,蓝仙兰早不记得母亲当年的唱词,但也能猜出大概,说着说着,她便唱了起来:

昨日听说你要来

姐姐妹妹心欢喜

早早起在大路旁

站在村口盼您来

唱罢,蓝仙兰便去换上了一身传统畲族服饰,她头戴凤凰头饰,眉目之间,神采飞扬。再过一会儿,游客们就要到村口,她要赶去即兴唱上一首《迎客歌》。

望着她赶去唱歌的背影,我想象那位没有上过学的“赤娘”与音乐相伴的一生,也回想起《千年山哈》演出时,台上台下情感共融的一幕……

相传,畲族山歌仅有13种歌调,如今,源于大山的畲歌飞出大山,又飞过万水千山,年复一年,无论是那肥沃的田野间,还是五彩光华的舞台上,几代人唱啊唱啊,唱的不正是火热的生活,和人与人之间的共通的情怀吗?

一条彩带

家乡记忆中,还有这样一幕:县城的集市,勤劳的农人早早赶来,挑着扁担、拎着竹篓,将新鲜的蔬果、自家腌的咸菜一字排开,大人们忙着讨价还价,我的目光停留在他们别致的服装上。

藏青色的粗布开襟衫,腰间别着一条彩带,头上点缀一块缠着彩色毛线的银饰……听大人说,穿着这身衣服的,就是“畲客人”。

再见这身服装,是在畲族彩带传承人蓝延蓝的家里,木质墙面上,挂着外祖母的、外婆的、母亲的,还有她自己的畲族衣服,几代人喜欢不同的样式、颜色,唯有腰间那条彩带,是不可替代的装饰。

三色、五色、七色的彩带,是一条条连接过去的纽带。勤劳智慧的畲族百姓,用精巧的手工编织出厚实的彩带,或是做家务事背着年幼的孩子,或是上山砍柴固定刀鞘,又或是在腰间别住采茶的竹篓,在畲族的历史中,鲜艳的彩带曾与热火朝天的劳动紧紧相连。

彩带更是美的象征,蓝延蓝的家中,还保留着木质的彩带机,曾经,她和她的外婆就是赶在农闲时,坐在机器前学着编织。根根棉线穿过指尖,一梳一提之间,线与线交织,色彩与色彩重叠,五彩斑斓的彩带就在她们的手中栩栩如生。

待长长的彩带编完,家里人就会约定村里手最巧的裁缝师傅,挑选一个吉日,上门给姑娘们做衣。那一天,家里要备上可口的三餐,姑娘拿出亲手编织的彩带和苎麻布,师傅一针一线,缝出家人对小女的深深期望。

正聊着,一群县民族幼儿园的孩子,齐齐整整地来到蓝延蓝的家中,他们特意赶来,是为了听蓝奶奶讲述彩带的故事。这位手艺人说得投入,天真的孩子们似懂非懂,巧的是,他们浅蓝色的校服上,还装饰着一条细细的彩带。

的确,条条彩带走过漫长时空,仍然点缀在畲乡人的生活里,博物馆的橱窗前,游人如织的景点中,八方来客在美轮美奂的手作前驻足观赏,赞叹畲族技艺巧夺天工……

四月的南方小城,远山含黛,流水潺潺,看似一幅画,听像一首歌,若是你到畲乡来,又怎能不说,绿水青山之间,何处不是浑然天成的“彩带”呢?

发布于:四川省